第1集:從小鄉村放飛的夢想
1983年,梁穩根從中南礦冶學院材料專業畢業,被分配到湖南婁底漣源市的洪源機械廠工作,該廠是原兵器工業部下屬的工廠。在這里,他結識了當時大學剛剛畢業的唐修國、袁金華、毛中吾三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。工作之余,四個年輕人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國企的出路,抒發報國情懷。
洪源機械廠的設備很多都是二手設備,機器一出毛病,沒有責任心的工人往往把帽子一甩,就興高采烈地下班回家了,這讓梁穩根和他的伙伴們倍感失落?!皣疫€這么窮,這樣子怎么能富強?”于是,他們對工廠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議。廠長對這幾個“不安分”的年輕人頗為賞識,一年后,梁穩根被提拔為廠體改委副主任,唐修國等人也先后得到提拔。
然而,1985年,梁穩根等四個年輕人不顧廠領導勸說與挽留,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辭職創業。梁穩根對廠長說,拯救一個舊的細胞,不如換一個新的。辭職后,廠里扣住了他們的檔案和戶口本。在那個年代,沒有戶口本意味著他們連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。然而,梁穩根和他的伙伴們沒有動搖,仍然下定決心辦廠創業,打拼一番事業,踐行“做中國經濟試驗田”的夢想。
四個跳出“農門”成為國家干部的天之驕子又回到了鄉下,在當時是一件轟動社會的大事件,并不被社會和家庭所理解。
沒有了“干部”身份,甚至連城市戶口也沒有了。梁穩根的父親怒不可遏,拿著扁擔追著梁穩根要把他趕回機械廠。梁穩根后來回憶說,“如果經商失敗了,我就去做兩件事:一是寫一本書——《此路不通》,以此來告誡像我一樣沖動的年輕人;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當先生,教書育人?!?/span>
創業之初,梁穩根提出“熟悉十個行業,拿出十個方案,做出十張圖紙”的想法。然而,創業的過程遠比想象中的艱難,四個人一起販過羊、銷過酒、生產過玻璃纖維,卻始終找不到出路。
1986年,眼看就要山窮水盡的時候,梁穩根終于找到了可靠可行的商機——焊接材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,而四人都是學材料專業出身,這正是他們的特長所在。于是,他們從親戚朋友那里湊來6萬元錢,在家鄉漣源茅塘道童村成立了焊接材料廠。
當時,創業資金嚴重不足,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。梁穩根他們就在道童村一棟廢棄的鄉村小屋燒起了第一灶爐火。接著,他們自已動手建設廠房:開挖地基、焊接屋架、油漆設備……幾個血氣方剛的大學生,一下子成了泥工、焊工、油漆工。
一天,洪源機械廠的廠長來看望梁穩根,見到他們如此辛苦,有些不解地問:“小梁啊,人沒有一個大的平臺是干不了事情的。機械工業部是一個部,小賣部也是一個部,你就心甘情愿開一個‘小賣部’嗎?”廠長的言下之意很清楚,沒有一個大的平臺,“小賣部”是做不大的,他希望這些有志青年能夠重回廠里。然而,梁穩根謝絕了廠長的好意。
功夫不負苦心人。由于產品適銷對路,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取得了快速發展。1989年,梁穩根他們走出茅塘鄉,在漣源市成立了“漣源焊接材料總廠”。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來廠考察,見總廠大門口貼著一副對聯“創建一流企業,造就一流人才”,就建議加一個橫批“做出一流貢獻”。就這樣,“三個一流”最終成就了“三一”的企業之名。
后記:
更名后的三一集團在“三個一流”目標的激勵下,走出國門,走向世界。在梁穩根的老家漣源道童村,那棟他們點燃第一灶創業爐火的鄉村小屋已變得老舊斑駁,但三一人從那里起步的夢想卻日漸清晰……